2025华为中国数字能源伙伴大会举行。华为提出三大核心战略:光储充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,推出原生光储充解决方案;面向商用车,推出液冷充电;成立超充联盟,抢占全国超充网络机会。
很少有人知道,华为数字能源作为华为重点业务的一部分,一年收入超过500亿元,国内国外众多项目都有华为的身影。而华为当下在能源行业的首要布局,就是三大战略打头的光储充一体化。
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在《2025-2030年中国光储充一体化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》中指出,2023年全球光储充市场规模已突破650亿元人民币,中国以51.09%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居第一。到2025年,中国市场规模将达1134.24亿元人民币,增长十分迅猛。
这个横跨光伏、电池、储能等赛道的行业,如今已经引来了华为、比亚迪、宁德时代以及大批光伏巨头的入局,造就了首航新能源等离上市临门一脚的企业。而这个市场,或许也即将走入烈火烹油的境地。
01「悄然走红的光储充一体化是什么?」
光储充一体化,顾名思义就是把光伏发电、储能系统和充电设施建造在一起,变成一个大型充电站。比如在新能源车充电场景,利用充电站顶部的太阳能光伏电板转化电力,给充电桩和储能设施备电,同时实现商业化运营。
*图源光伏盒子
其实,早在国务院2020年印发的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里就提出,要统筹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与风力发电、光伏发电协同调度,鼓励“光储充放”(分布式光伏发电—储能系统—充放电)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。
但为什么直到这两年,外界才能看到华为等巨头频繁释放布局的大新闻?
其一,顶层布局早,但相关行业很吃具体政策支持,而各地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建设政策都是近期才跟上的,比如上海年初才发布《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(2025—2030年)》。众所周知,补贴是能源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。
其二,巨头拿到的成果,往往都是它们在产业链上耕耘了多年之后,开始做整合的商业模式,才有了最新的变化。一个光储充一体化电站,背后涉及充电技术、电池技术、光伏技术和智慧管理。
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问题:光储充一体化背后的巨头,都有谁?
其中的第一派,大多是垂直领域的能源企业。比如光伏领域的天合光能、阳光电源、晶科能源、东方日升,电池龙头宁德时代,还有类似即将上市的、估值百亿的光伏储能解决方案商首航新能源这类专做光伏、储能设施的新兴公司。今年2月,东方日升就在山东区域推广会上强调,要光储并进,超越传统光伏与储能的结合。
*图源上交所
但不难发现,光储充的终点之一,就是靠收电费赚钱。有“充”这个环节的布局,商业模式就更加完整。所以,因为在新能源车等应用场景上更有优势,以华为为代表,由跨界企业、场景化服务类企业等组成的第二派企业,正在搅动更大的风云。
02「搅动风云的“新势力”」
第二派企业,主要是“生态类”企业——做光储充产品的供应,同时也涉及运营服务。所以,华为、比亚迪这类跨界企业,特来电、星星充电这类服务企业,都包含其中。但最具代表性的,仍是在光储充赛道待了十几年的华为。
华为数字能源的三大战略,明显是从光储充一体化角度出发,试图占据最好的生态位。这粗看来会让人有些意外,因为华为连新能源业务都需要强调不造车,转而用鸿蒙智行赋能的方式下场,但能源业务却做到了从基础设施到超充建设都自己来。
上世纪末,华为发家之时就发现,大量的通信设备对电源要求非常高,但市面上的供应商都满足不了华为的需求。于是,它选择主动制造电源,并在2000年成为国内最大的通信电源生产商。可惜当时互联网泡沫破灭冲击通信市场需求,华为因求生卖掉了电气业务。直到2010年左右,全球光伏产业飞速发展。原本已经退出能源行业的华为发现,自身在电源管理、设备方面的技术积累,恰恰和光伏尤其是逆变器市场非常契合,进而再次入局能源市场,并从光伏逆变器出发一路完善,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进入充电市场,完成光储充一体化布局。
经过这一系列波折,不难发现,对华为而言,能源一直是受到极高关注的生意,所以多年来从未放弃。华为公布的年报显示,2023年,华为数字能源业务实现526亿元收入,几乎与云计算业务齐平。
对比华为,主攻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,同样已经是隐形的光储充巨头。比亚迪3月24日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,其储能、光伏及二次充电电池等清洁能源业务在2024年得到显著增长。尽管和比亚迪汽车业务79.45%的占比相比,光储充业务体量不算大。但比亚迪掌握的汽车市场基础,却对它拓展能源业务明显有利。比亚迪也在年报中明确,将稳固公司在全球储能市场的龙头地位。
华为和比亚迪的共性,说明了为什么这些看似“局外人”的巨头,能在光储充赛道上搅动风云。
其一自然是因为它们抓住了汽车产业这个巨大的需求池,离充电站等应用场景更近,尤其是对超充技术的布局一旦成功,它们就会掌握相关的标准,提升光储充一体化的竞争力。这也是为什么光储充一体化的核心提供商里面会有星星充电、特来电等专业的运营商,它们也许不像传统能源企业一样掌握制造技术,但擅长场景化运营和拓展,在商业模式上更有竞争力。